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
如何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如何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龚云。
记者:为什么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
龚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是人类社会、自然、思维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必须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党的百年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果不与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生不了根、落不了地,就不可能被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之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科学回答时代课题。“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史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贯原则。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后,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简单照搬他国经验是无法成功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重大命题。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理论上的需要,也是我们党的经验所在。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思想如果不深植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就不可能成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更加突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对第一个结合的深化和拓展,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标志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和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记者:坚持“两个结合”,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全面系统的掌握,需要对本国国情有非常深刻、准确的把握,需要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足够的礼敬。如何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龚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最大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观点,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创造性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际相结合,总结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实践经验,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大时代课题,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文化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把经过实践检验、根植于中国历史传统的优秀制度固定下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记者: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如何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龚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两个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进方向。
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既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运用,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内在要求。此次主题教育首先就是要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要求是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要全面领会、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重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把这一思想转化成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坚持“两个结合”,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认清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发展。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需要坚持胸怀天下,立足时代特点,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面临世界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世界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要求21世纪马克思主义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
记者: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更好去运用理论武装指导实践?
龚云: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证明了“两个结合”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发展历史证明了“两个结合”的有效性。我们要继续坚持“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包括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要总结成功经验、提炼有效做法,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去推进党的指导思想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要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找到真问题,克服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密切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上下拧成一股绳,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真正让思想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实践中显示科学理论的强大威力。